正文

對于佛教中的諸多造像來說,最讓人們喜愛的非觀音菩薩莫屬,尤其是對于封建社會深受迫害的女性來說,觀音菩薩那和善美麗的女神之姿,可謂是內(nèi)心深處最大的慰藉。也因為民眾多觀音的喜愛,使得觀音造像在我國有著最繁復的變化,式樣最豐富,名稱也最多。

自在觀音-玉雕名家

自在觀音就是觀音菩薩的另一稱謂,民間也多簡稱為觀自在菩薩,意為觀世界形能自在無礙,對苦惱眾生能自在拔苦與樂。佛教中謂之:“觀世音菩薩,觀有不住有,觀空不住空,聞名不著于名,見相不惑于相,心不能動,境不能隨,動隨不亂其真,自在無礙?!?/p>

觀自在-玉雕名家

自在觀音,“自在”二字就完美的詮釋了自在觀音菩薩的造像,即解脫無礙。自在觀音流行于唐末、五代、及宋之間,此時的漢傳佛教在儒學的審美影響下,佛造像一改異域風格,完全跳出了程式化的局限,特別是觀音造像,形態(tài)服飾完全漢化,更加符合中國傳統(tǒng)的倫理觀念和審美傾向。且隨著時代的演進與人們審美的升級,原本裝飾繁瑣,姿態(tài)端莊嚴肅的觀音形象也開始變化。

觀音菩薩-玉雕名家

自在觀音的花飾由繁而簡,著色由濃而淡,其四周之背景亦漸次改變,觀音姿勢亦由端莊的正坐變?yōu)椋騻茸蛐币邪肱P狀,又或立,華美的裝飾逐漸轉化成樸實的白衣觀音等,神情兼具,更增加了一份和善氣息。

玉雕觀音-玉雕名家

自在觀音造像,可以說的上是雕刻藝術上劃時代的創(chuàng)舉了。自在觀音從造型的自在感上表現(xiàn)了佛性,同時又充分的發(fā)揮了人性的自由,使得玉雕藝術中的佛教信仰理念進入新境界。自在觀音的姿態(tài),不妨說是“生活禪”或“藝術禪”,提高和凈化了世俗的喜好。以上就是關于自在觀音的介紹,這里是玉雕名家,關注我們,一起品鑒玉雕藝術,借手中之玉,感受玉雕中的寫意志趣和人文哲思,觸摸玉雕作品的溫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