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創(chuàng)吳正森手中的佛龕,有著對神明最虔誠的敬畏
來源:【玉雕名家原創(chuàng)】 作者:陳文玲 2020-10-23 閱讀(460)
人們敬佛,不僅將佛供于廟堂之上,還供于天地之間,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佛龕藝術(shù),使雕刻佛像幻化為生活中的一場美的修行。
雕塑是能夠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藝術(shù)家思想情感的媒介,從古至今一直為人們所喜愛。在古代,人們將對生活的期望寄托于天上的神佛,希望他們可以給予人類祥和,進而將這種希望幻化成型,佛像雕塑于是成為人們視覺符號化的信仰。
▲玉雕名家 吳正森 作品《佛龕》
人們敬佛,不僅將佛供于廟堂之上,還供于天地之間,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佛龕藝術(shù),使雕刻佛像幻化為生活中的一場美的修行。
“龕”原指掘鑿巖崖為空,以安置神像之所,安置佛像即稱為“佛龕”,可視之為小型的佛寺或佛堂。據(jù)《觀佛三昧海經(jīng)》卷四記載:“一一之須彌山有龕室無量,一一龕中有無量化佛”。將佛像置于以巖崖打造的龕內(nèi),是以自然天地之大彰顯佛法無量,與天地交融,尤顯佛之神靈通達,以此觀照蕓蕓眾生。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七七記載:“底沙佛至山上,入吠琉璃龕,敷尼師檀,結(jié)跏趺坐,入火界定?!?/p>
▲北魏 殘佛龕
故佛教傳入中國后,早期的人們便鑿崖為空,以安佛像。我國云岡、龍門等石窟,就皆有以四壁穿鑿眾佛菩薩之龕室。此件北魏的“殘佛龕”就是代表。佛龕雕琢與石塊之上,雖歷經(jīng)滄桑致使部分佛像殘缺,但我們?nèi)匀荒軌蚋惺艿椒鹜拥那f嚴寧靜。北魏健陀羅風(fēng)格的佛像上那極具代表性的微笑,更是在似有似無之間,給人以安定的力量,讓每一個朝拜者都能感受到自己與佛的交匯,使人無不為之動容。
▲玉雕名家 吳正森 作品《佛龕》
如果說普通人動容只是心有所感,那藝術(shù)家的動容便往往是經(jīng)典的再現(xiàn)。玉雕名家吳正森就以北魏“殘佛龕”為靈感,利用和田玉獨籽隨形,模仿摩崖峭壁,層迭無序,高低起伏,設(shè)計雕琢了一件精致的案頭佛龕。佛龕正面并坐兩尊佛,為釋迦佛與多寶佛,釋迦佛背后開有頭光。
▲玉雕名家 吳正森 作品《佛龕》背面圖
龕后中部聳立之寶塔,表現(xiàn)的是《妙法蓮華經(jīng).見定塔品》所述寶塔“從地涌出,住虛空中“的場景。側(cè)面“石僵”部分也有佛頭顯現(xiàn),周身雕刻的數(shù)個小佛龕,在玉雕師的精心處理下,呈現(xiàn)一種由近及遠、由大漸小的構(gòu)圖視角,使得作品視覺空間擴大,形成似大象無形,大音希聲的佛教空間。
▲玉雕名家 吳正森 作品《佛龕》側(cè)面圖
案頭佛龕有兩種美,一種是繁復(fù)華麗的貴氣之美,另一種是簡約大方的禪性之美。很明顯吳正森的此件作品屬于后者。吳正森充分利用玉料本身的色調(diào)、紋理,略施刀斧,即成自然的崖壁狀龕室。在其筆下,原本通體裝飾、略顯繁復(fù)的佛龕也具有質(zhì)樸典雅的大美之象,天然的玉色既與佛頂宮建筑內(nèi)富麗堂皇的色調(diào)不謀而合,卻又頗具蒼桑感,歷經(jīng)千年而不衰的佛之形象呼之欲出——聽眾人灼見,觀世間雜事。
▲玉雕名家 吳正森 作品《佛龕》細節(jié)圖
觀吳正森老師的此件佛龕作品,我們可以看出他顯然已領(lǐng)悟佛龕藝術(shù)之真諦,將了空因果的筆觸伸向禪意秘境,技法上實中求虛、滿中尋空、虛空處即焦點立意,看似無物,卻充溢幻覺之感。玉與佛法在此有了更深妙的聯(lián)結(jié),靈光乍現(xiàn)、即刻頓悟,亦或圓融三諦,心明累盡之漸悟,觀者、造像者均在此和田玉佛龕中有所應(yīng)和。
這里是玉雕名家,摸不著的傳統(tǒng)文化,看得見的玉雕作品,關(guān)注我們,了解更多有趣的玉雕知識,欣賞精美玉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