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
在中國民間人們對蓮花的喜愛由來已久,無論是傳統(tǒng)的剪紙、年畫、刺繡、建筑以及日用器具上的紋飾,還是文人用來自喻品格的文字,比如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”,都和蓮花息息相關(guān)。而當(dāng)東漢明帝永平年間,佛從西方乘風(fēng)而來,一步一蓮向世人講經(jīng)傳法時,蓮花也成為了我國佛門的隱喻象征。

玉雕南紅佛祖-玉雕名家

玉雕名家 作品《佛蓮》

在以佛教題材為主的玉雕藝術(shù)中,佛像的蓮座、菩薩像手持的圣物等造型,以及修禪悟道的場景中皆可見蓮花紋飾的身影。佛教典籍中也將蓮花作為佛和佛法的不二象征,如佛國被稱為“蓮界”,寺廟被稱為“蓮舍”,而僧侶手握的念珠如若由蓮子串成,則被認(rèn)為殊勝無比。蓮不再是世俗之物,而是佛蓮,在一定程度上詮釋著佛教教義中的生與死、欲與戒等問題,更是玉雕中對抽象“佛心”的一種具體刻畫方式。但你有想過嗎,在眾多花草植物中,為何獨有蓮花與佛有這樣深刻的聯(lián)系呢?

花開見佛-玉雕名家

▲玉雕名家 楊三喜 作品《花開見佛》

其實在佛門創(chuàng)立之初,佛和蓮花就有了不解之緣。據(jù)佛經(jīng)中記載,釋迦牟尼佛降生之初,每走一步便生出一朵蓮花,周行七步,生蓮七朵。自此,蓮花在佛教中有了殊勝的地位。在佛教傳入我國后,蓮花又同“花中君子”這一清廉高潔之意相結(jié)合,成為佛教中圣潔的象征。蓮花出于水而不為污泥所染,三界的眾生,以淫欲而托生,轉(zhuǎn)凡成圣,則是以蓮花而化身,因此《諸經(jīng)要解》說:“故十方諸佛,同生于淤泥之濁,三身證覺,俱坐于蓮臺之上。”所以,我們所見的玉雕佛像中的圣賢,都是以蓮花為座,代表著他們清凈無染的法身、莊嚴(yán)無染的報身。

佛蓮-玉雕名家

▲玉雕名家 作品《花開見佛》

又因為蓮花盛放于炎熱夏季的水中,而在佛教中炎熱象征煩惱,水象征清涼,所以蓮花也就有了在煩惱的人間帶來清涼境界之意,象征從煩惱中得到解脫而生于佛國凈土的人都是蓮花化生的。故當(dāng)玉上蓮花盛放時,觀玉之人便得以在玉中清涼界看見“佛心”顯現(xiàn),是為“花開見佛”,禪意非凡。

和田玉觀音-玉雕名家

▲玉雕名家 作品《觀音》

可以說,對于佛教而言,蓮花已經(jīng)不僅僅只是一種普通的植物,而是具備佛教精神的覺悟之花。故玉雕中的蓮花,所展現(xiàn)的也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上的意義,尤其是在當(dāng)代玉雕大師從生命意識對“蓮”這一傳統(tǒng)文化符號進(jìn)行全新的闡釋下,蓮花的文化意蘊其實也已經(jīng)超出了宗教的界限,它的清新柔和、圣潔高雅、趨凈避濁、無塵無染的特質(zhì)與玉結(jié)合,正式讓隱匿和幾經(jīng)消失的東方美學(xué)得以重現(xiàn)。

南紅悟道-玉雕名家

▲玉雕名家 作品《悟道》

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。在玉雕中遇見佛心,一念蓮花開,念念蓮花開,頓悟生命奧義。這里是玉雕名家,關(guān)注我們,一起品鑒玉雕藝術(shù),借手中之玉,感受玉雕中的寫意志趣和人文哲思,觸摸玉雕作品的溫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