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
橋,是一種架于水上便于人們通行的建筑物,起到連接兩地、跨越阻礙的作用,在日常生活中,尤其是水鄉(xiāng)之地尤為常見。隨著歷史的變遷和人文的發(fā)展,橋也從一種實用性交通樞紐,變成了一種意象和象征,是無數(shù)藝術作品中最靚麗的風景。

嵩山訪友-玉雕名家

玉雕名家 李俊昌 作品《嵩山訪友》

在玉雕作品中,“橋”的意象通常難以一眼窺見,它都隱匿于崇山水波之間。玉雕名家李俊昌的作品《嵩山訪友》,乍看之下往往只見左右兩邊的山石奇險峻峭,松枝挺拔,山間有飛鳥掠過。細看才會注意到畫面右下角的小橋,它連接了左右兩岸高聳的青山,并和橋下潺潺的流水共同構(gòu)成畫面的視覺中心,同時以橋上獨行的人呼應“訪友”的主題,使得整個畫面有了來路和歸途,進而以過橋圖表現(xiàn)出了中國文人的隱逸情懷。

山水圖-玉雕名家

▲玉雕名家 侯慶申 作品《山水圖》

橋,不只是我們眼前看到的,跨越溝壑、邁入寂靜山林的山前之橋,也是塵世中能夠通往心靈的凈地的途徑。這種極富文人情趣的意象,也使得“橋”成為了無數(shù)藝術家們生生不息的創(chuàng)作靈感,姜夔的《揚州慢》“二十四橋仍在,波心蕩,冷月無聲”,秦觀的《鵲橋仙》“柔情似水,佳期如夢,忍顧鵲橋歸路”,以及《清明上河圖》中的虹橋,飛跨汴水,橋下船只穿梭,橋上熙來攘往,好一派繁華熱鬧的市橋景象,都是“橋”之意象的體現(xiàn)。

玉雕師孫永作品-玉雕名家

▲玉雕名家 孫永 《隨風往還》

在中國文化中,“橋”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看作是通往理想,到達彼岸的介質(zhì)。所以現(xiàn)代詩人馮至才會吟誦出“縱使是海一樣地寬廣,我也要日夜搬運著灰色的磚泥,在海上建筑起一座橋梁”的感慨。

和田玉山水-玉雕名家

▲玉雕名家 楊洪展 作品《山水意境》

回到玉雕的山水之中,“橋”往往占據(jù)的畫面不多,就靜靜的擺在那里,看似沒有什么實在的意義,可一旦將“橋”剔除以后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畫面中的所有景物就會變成了孤立的存在,彼此不相往來,成為分散的景點。所以玉雕中的“橋”不止具有精神上的慰藉,它還是連接畫面空間感的介質(zhì),使得玉雕中的元素相互呼應,甚至有了一種恰似鏡頭移動的畫面感,讓觀者能夠完全融入到方寸之間的景色中。

和田玉-玉雕名家

▲玉雕名家 王健衛(wèi) 作品《山水牌》

玉雕中“橋”的存在,是一種契機,是一種極具象征意義的紐帶,它連通著未知的世界,看著它似有無限的可能,令人一見之下,憧憬和猜想也被無限放大,拉長。而最要命的是那彼岸世界的山林宅宇,那樣的縹緲,那樣的寧靜,那樣的神奇而不可蠡測。那里有無限的可能性,那是一個渺不可及的世界,雖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玉雕師將主觀的感情賦予客觀存在的橋上,使橋在物理意義的基礎上,蘊含了豐富的文學審美意義。

這里是玉雕名家,摸不著的傳統(tǒng)文化,看得見的玉雕作品,關注我們,了解更多有趣的玉雕知識,欣賞精美玉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