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
華夏山河多錦繡,廬山便是其中的佼佼者。“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。”人人都知道蘇軾在借廬山的迷人美景來訴說“當局者迷”的深刻道理,但卻往往忽略了,能夠讓蘇軾發(fā)出‘不識廬山真面目’這樣感慨的廬山,究竟是何等的百看百樣、美不勝收。

玉雕作品天地妙廬-玉雕名家

玉雕名家玉雕師宋偉濤醉情山水,愿以刀為筆玉作紙,為我們展現(xiàn)一幅繁盛的廬山面目——廬山風景秀美,山峰高聳、重巖疊嶂。奇險的山峰高高低低相互掩映,其間有潺潺的流水猶如樂章,遠處屋舍佇立,夾雜著山間的鳥鳴獸吼,宛若人間仙境。近處的游人佇立水邊,片刻之后拾級而上,景隨路轉(zhuǎn),眼中的景象也隨著人的步伐而產(chǎn)生改變,眼看曾經(jīng)那遠處神秘縹緲的山景不知不覺間變成了眼前的瑰麗景象,真可謂是步步生景、各有不同。這是我看到玉雕‘天地妙廬’的最初感受。

玉雕師宋偉濤的藝術情懷-玉雕名家

而玉雕師宋偉濤在談及他的這件作品時,則給了我們更加深刻的解釋:“我們從玉雕中游人的角度出發(fā),他立于長江之濱鄱陽湖畔,于三面環(huán)水的地方揚首而望。日出云起,陽光照過漫山美景,之后繞山而轉(zhuǎn)化西而下,形成一個完整的小周天?!彼蝹镁^高明的雕刻手法,以圓雕的形式將和田青花刻畫成一幅瑰麗繁復的廬山美景,無論從哪一面看去,都有不同的廬山之景,讓人恍惚間仿佛真的生出‘不識廬山真面目’之感,其布局之精巧、技藝之精湛,仔細想來令人震撼。

以玉石刻畫廬山美景-玉雕名家

更高明的是,這樣瑰麗的玉雕作品并不是單純地在描繪詩句,而是通過一個完整的‘小周天’的景象刻畫,來表達出‘天地萬物周而復始,總有成因,繼而妙化成象’的道理。所謂‘天地妙廬’,這是對詩句‘只緣身在此山中’的呼應,也是對詩作中心思想的進一步豐富。

獲獎玉雕作品天地妙廬-玉雕名家

“廬山是千古文化名山,歷史上無數(shù)的文人墨客、高僧大德、偉人圣賢,都賦予廬山以美好的寄思。我自幼喜愛繪畫,也愛山水,能夠用玉石來刻畫這樣一幅瑰麗的廬山景象,我自己也十分享受其中。”毫無疑問,宋偉濤對于山水與玉雕藝術的由衷熱愛的,這份熱愛支撐他耐得琢玉之苦,享受創(chuàng)作的快樂。至于精心雕刻的作品榮獲第十屆中國玉石雕刻“陸子岡杯”金獎作品這樣的殊榮,便是另一種喜獲知音與認可的快樂了。

玉雕師宋偉濤-玉雕名家

玉雕藝術中有無窮樂趣,賞玉、寄情、覓知音,哪一樣都能讓人為之喜悅。我是玉雕名家,我們愿將玉雕的文化與趣味傳承下去。為了這份熱愛,我們匯集了眾多玉雕精品與全國數(shù)十位知名玉雕師,誠邀熱愛玉雕文化的你,一起來品鑒!